五国合兵四十万,兵发汉地。

  啥?

  为啥是四十万?

  按理说,一个吴国,一个越国,都能够拿出十万左右的精锐。

  当然,就算是精锐,披甲率也不高。

  只是身份地位罢了。

  这就是分封制的弊端了。

  哪怕燕王室拥有实权。

  分封的诸侯依然会各怀鬼胎,出工不出力。

  因为他们地,他们的兵,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私有物,而不是天子的部队。

  至少连名义上都不是。

  他们都想着借着伐汉一战削弱对方。

  毕竟,在他们看来,五国联军,他汉军又刚刚占据吴越之地,根基未稳。

  其军队战力,应该与当年东出之前的秦相当。

  强大,但还没到需要举全天下之力扛之的地步。

  在他们看来,一个半大国的国力,就足以将汉掐灭。

  而这个过程中,谁派兵最多谁就是冤大头。

  在这种情况下,五个跟吴越同体量,甚至更大体量的国家。

  竟然连五十万大军都不愿意掏出来。

  四十万大军从五国出发,于燕都会师,这一路上走走停停的,最快都要大半年的时间。

  大军赶路,可不像一般的小股部队,几十人骑着快马一路狂奔。

  大军里面有步兵,有弓弩手,有粮草辎重,有各种军械的组件。

  大量士兵要吃喝拉撒,这些都得考虑。

  士兵不是机器人,也需要休息。

  哪怕古代对人权这两个字基本当擦屁股纸,但也基本上三天要睡一觉。

  不然不说士兵早晚造反,觉都睡不好的士兵,上了战场那可是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的。

  搁后世,大军行军直接靠着四通八达的大量高速铁路,直接朝发夕至。

  但在这里,叭行。

  这里就是得老老实实的走上大几个月的路。

  不然当年的秦始皇为什么三四年才能干碎一个国。

  还是行军速度太慢了。

  他们行军的时间,就又给邓儒争取了大量的发展时间。

  在情报人员带回诸侯联军的消息后,邓儒迅速的扩充军队,鼓励耕战。

  尤其是骑兵。

  汉军只有小规模的精锐骑兵。

  缺少了大规模成势的骑兵。

  而吴军平原广阔,确实盛产骑兵。

  但,那都是脱产的贵族老爷们。

  哪怕是没有甲胄的骑兵,也大大小小是一个地主。

  众所周知。

  现在他们都上天堂,哦不对,这里是华夏,他们应该是去地府报到了。

  也就是说,现在吴军的骑兵传承是........

  断层了。

  让老农大叔们放下他们熟悉的农具和镰刀,拿上他们不熟悉的缰绳和马鞭,这需要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。

  不过,还好,新生的秋家将们是最优秀的将领。

  他们最擅长的不是带领骑兵。

  而是训练骑兵。

  毕竟骑兵因为其高机动性,所能摆开的阵型不多。

  一般都是一线天阵型齐头并进,亦或者雁形阵来回穿凿。

  越复杂的阵型,对于大量的骑兵来说,那是一场灾难。

  可能还没到冲锋呢,自己人就被自己人绊倒一大堆。

  所以骑兵难,难的一般不是在作战方面的多变。

  骑兵的变化没有步兵阵型变化多样。

  骑兵将领最难的还是对时机的把握,和骑兵训练的成本。

  而新生的秋家将们能够很好的将训练成本和训练时间压缩到最低。

  原本培养一个马术娴熟的骑兵,至少得花费一两个月的时间,让骑兵驯服战马,熟悉战马。

  这才初步具备了一个骑兵基础的能力。

  骑马。

  而这,只是一个骑兵最基础的能力。

  其他的,马上战斗,长途奔袭,各种各样的情况应对,都需要进行训练。

  邓儒学得快,那是因为他只学了个骑马赶路。

  他还不能长时间骑着,不然子孙袋子受不了。

  .........

  邓儒在吴国设立了骁骑卫,让秋家十三将留在那里负责骑兵的训练。

  吴国的土地改革,在进行初步落实后,后续的事情他则交给了黑虎去负责。

  什么?

  这些东西都交给别人?

  他做什么?

  他忙着给大汉的下一代进行教育。

  其中包括但不限于,他的两个孩子,还有学堂里的学生。

  接下来的统一战争,邓儒全权交给二狗负责。

  二狗百分之百的好感度,他并不担心二狗会因此而造反。

  当然了,也不是单纯的因为好感度而信任。

  邓儒也清楚,有的时候,人向前一步,不一定是这个人自己的想法,而是后面有贱b在他妈推他。

  二狗不一定想反,但他手底下的人出征久了,难免会觉得二狗功劳比他这汉王还大。

  那时候,二狗不想反,估摸着他手底下的人会偷摸摸造反,然后把二狗推上去。

  也不是不可能。

  说白了,邓儒从来没有真正的信任过除了结婚后的秋缘之外的任何一个人。

  他之所以敢放心的让二狗全权指挥,是因为全大汉最精锐的部队在他手里握着。

  就算二狗手底下的人觉得二狗功高了,想瞒着二狗造反。

  他的破阵铁骑,玄甲斥候,斩马冠军,镇国矛士,重装神射手,会教这些人做人。

  就算是秋缘,他也是有秘密的,就比如说,在秋缘的眼中,另一个地球,一直是他邓儒被老神仙赐予的黄粱一梦。

  .......

  镇北城。

  不,如今该称长安城了。

  长安城内的薪火学堂,随着时间的流逝,规模也在逐渐的扩大。

  学堂内的老师也在增加。

  邓儒已经不怎么上课了。

  但他还是会抽空随机去一些教室,给一些学生讲些东西。

  这么做,是尽力避免,小部分的学生自认天子门生,高人一等。

  大家都是天子门生,就不存在谁高谁一等了。

  当然,彻底杜绝,是不可能的。

  他只能尽力。

  现在还好,当官大部分,不是天子门生,就是从龙之臣。

  他们的优越感还没有体现出来。

  但等到统一天下后,在各地建立学堂。

  他邓儒总不可能在全国巡游,去讲课?

  等到后面,还要开科举。

  这更难。

  总而言之,言而总之。

  很多事情,只能尽人事,听天命。

  随着年岁渐长,邓儒也越来越感觉,自己此刻,越来越能够理解那位老人年迈时候的一些想法。

  一万年太久,只争朝夕,可朝夕不够啊。

  邓儒站在课堂上,一遍又一遍,丝毫不知道疲倦的给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讲着人人平等,讲着如何要做一个人。

  讲着什么武力斗争,什么是刀枪里出政权,什么是,得人心者,得天下。

  就如同当年的一些弯路一样。

  这是邓儒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,用他人力所能企及的力量做出的一些努力。

  让他建立的这个大汉,能腐化得慢一些。

  邓儒一如既往的结束了他的课。

  回到了城主府。

  不,现在应该叫王宫了。

  他日子过得还算节俭,城主府到现在,除了薪火学堂搬迁了之外,基本上就没有扩张过多少。

  四年前是什么样子,现在还是什么样子。

  坐在王宫里处理政务,秋缘带着两个孩子来找他。

  两个小家伙已经一岁了,他们身体真的都继承了他们的母亲。

  走得非常的稳。

  两双小腿扑腾扑腾的迈着就跑了过来,嗲声嗲气的喊着:“爹爹。”

  这两个小家伙张口第一个说的话肯定是妈妈。

  毕竟不管哪个人种,哪个时代,新生儿开口喊的基本上,都是妈妈这个音。

  再加上这一年邓儒都在外面打仗,不在他们身边。

  但他们第二个学会的词还是爹爹。

  毕竟,秋缘教得好。

  “诶哟,我滴两个小宝贝来看爹爹了啊。”

  邓儒抱起两个小家伙。

  秋缘基本上每天都会带着两个小东西来看邓儒。

  邓儒很忙,她不清楚邓儒在忙些什么。

  不过秋缘知道,只要她来找邓儒,邓儒总会放下手里的活,休息那么一会。

  所以她就每天带着两个小家伙来找邓儒。

  “听说斥候说,燕天子召集了五个诸侯国的联军,要来讨伐我们。”

  秋缘搬了张椅子,在邓儒身旁坐了下来。

  “嗯呐,五个国家,加上燕王室,凑了四十万军队。”

  “这四十万还不是跟吴越两国那样,尽是贵族子弟的精锐,我们的舆论战还没发挥作用,他们做不到和吴越贵族一样恐惧,所以这四十万军队里,至少二十万民夫。”

  邓儒说到这都有些想笑,这是纯纯给他大汉送发育时间。

  果然啊,人类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,就是人类从来不在历史中吸取教训。

  当年的秦,就是因为六国互相猜忌,互相削弱,才导致秦成功的蚕食天下。

  如今这五国又要重来一遍。

  1秒记住官术网网:tbxsw..
为更好的阅读体验,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,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, 转码声明
灵龙看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手握兵马虎符,铁骑横推人间,手握兵马虎符,铁骑横推人间最新章节,手握兵马虎符,铁骑横推人间 官术
可以使用回车、←→快捷键阅读
开启瀑布流阅读